山东省高密市万亩良田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实施大豆、鲜食玉米套作,探索形成了“粮袋子”“菜篮子”“油罐子”“一年三种三收亩产万元”的种植模式,打造粮食和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万亩良田家庭农场位于山东省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辐射区的高密市大牟家镇,由退伍*人王伟利于年创建,农场经营总面积亩,共有成员5名,常年雇工3人。农场主王伟利统揽全场工作,负责拟定发展目标和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有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审核审批财务等;父亲负责水电及用工安全生产;母亲负责农用机械、农资管理以及基地日常管理;妹妹负责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和直营店运营;妹夫负责粮食生产管理。农场从事优质小麦和出口订单蔬菜生产,年销售额多万元,净利润余万元。农场还获得农业农村部首批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积极应用“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规范财务收支和生产销售记录,实现了最佳规模效益。农场优先流转了18户建档立卡户的土地40多亩,优先雇用他们进场务工,人均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累计帮助25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农场获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站”“国家级小麦高产创建田示范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实验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农场坚持“粮食为主、蔬菜为辅、节本增效”的经营理念,实现粮食蔬菜现代化生产。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落地在农场的核心种植区。农场在用好惠农支持*策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发展,持续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实现了园区内水、电、道路一体化配套,铺设地下管网主管道1万米、地上管网支管道13.5万米,建成长2千米、约合2.4万平方米的灌溉水渠做到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早能浇、涝能排,提升了农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年,农场又投资多万元,购置了植保机、无人机等先进机械设备40多台(套),与高密市3个农机服务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农场建立了化肥、农药出入库制度,实现精细施肥、精准用药,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目前,农场每年可生产粮食余吨。
二、创新生产模式,提高综合经营效益
为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农场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摸索的生产经验,创新性地总结出粮、油、菜“一年三种三收亩产万元”的种植模式。农场每年8月种植羽衣甘蓝、菠菜等蔬菜;11月底蔬菜收获之后,分批种植小麦;次年6月小麦收获后,再种植早熟鲜食玉米,并套种大豆。大豆和玉米采取带状复合种植的模式,6行大豆+3行鲜食玉米,确保玉米通风好、光照好,大豆为玉米提供氮元素。鲜食玉米收获时,由配套农机精确计算出株距和行距,确保玉米收获不影响大豆生长。农场共推广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多亩,鲜食玉米亩产达到1~1.3吨,大豆亩产达到千克,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年9月,农场承办了高密市农业技术推广现场会,向周边6个乡镇推广增产增收经验
三、强化科技引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在粮食生产方面,积极推进节本增效。农场针对高密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低等制约条件,采购高效节水的自走卷盘式喷灌设备,相比柴油泵“大水漫灌”,用时和用水均节约50%以上。农场利用规模优势,批量采购肥料农药,集中开展统一农机作业,每年亩均节约生产成本元左右。农场优选良种、种植优质小麦,粮食销售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千克高0.24~0.28元,亩均可增收元左右。农场与周边5个镇街的6个农场结为合作伙伴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统一采样出口送检,依据农场管理经验制作并发放《水肥一体化技术问答》明白纸,带动周边农场主购买卷盘式灌溉设备50多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在蔬菜种植方面,着力打造智慧园区。年9月,农场实施了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蔬菜产业项目,建成蔬菜种植日光温室46座,配备农业物联网生产监测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智能大棚打药高压喷雾系统及其辅助设备。项目投产成效明显,农场蔬菜标准化生产率提高15%,节水40%,节肥30%,节药20%,蔬菜年产量达吨,年产值余万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蔬菜订单出口
农场强化品牌建设,注册了“原野初心”“白菜王”“万亩粮田”等商标,菠菜、羽衣甘蓝、芹菜、西红柿等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从年开始,农场与山东瑞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长期订单合作协议,供应羽衣甘蓝菠菜、芹菜、西红柿、南瓜等10多个品种的出口蔬菜,年出口蔬菜0多吨,销售收入多万元。农场严格执行出口农产品标准生产管理,采收前对蔬菜的农药残留等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合格率达%,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年,农场人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
来源:《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