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亨利.卢梭《瓦尔登湖》
皮雅·德宁位于卡兹奇山区的工作室
在湖边搭一间木屋,居于山水间,与鸟鸣和树影相伴,有足够的时间和宁静与自己对话、创作,这并不是卢梭的专利。许多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现当代艺术家们,都渴望有机会逃离城市的喧闹和拥挤,回归自然生活。在纽约生活了20多年的艺术家皮雅·德宁(PiaDehne),也选择了瓦尔登湖式的生活。她和自由设计师的丈夫一同离开离开了位于布鲁克林的Loft,将工作室和家搬到了距离纽约不算太远的卡兹奇山区(CatskillMountains),过上了现代版的田园牧歌生活。或许皮雅的隐居生活没有卢梭那么 ,但她似乎在都市和山野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既能在自然之中找到宁静和趣味,也能不完全脱离城市。她选择这样的生活,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直以来的心之所向。
皮雅·德宁位于卡兹奇山区的工作室
皮雅的故乡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年她移居纽约。初到纽约的那些年,很享受大都市的律动,繁荣的艺术圈和不停歇的多样生活。她在纽约遇到现在的丈夫马克(MarkOhe),两人在内心深处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不谋而合。他们发现,城市生活消耗了太多能量,于是便决定回归山野,最终选定了卡兹奇山区作为新的居所。
皮雅是个纯粹的画家,她从未停止过作画,她的内心感召总是会化作行动。皮雅和马克的工作室和家坐落在葱郁的林间,木屋很敞亮,日光充足,窗外便是青山,出门跳进湖里就能像鱼一样游泳。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画室和居所里,皮雅能够无限放空,任由想象力如潮汐般自然涌现。她专注于自己的画笔,而不受搅扰。她从自然之中汲取灵感,所见所感都在她脑中化作个人哲学,通过笔刷和颜色变成画。
皮雅·德宁位于卡兹奇山区的工作室
在山间的木屋里,皮雅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六点起床,喝杯咖啡,冥想一小时,开始画画。画画时,自然光是非常可贵的,有时她宁愿在晚上冥想,也不愿错过瞬息万变的自然光。天黑后,皮雅会打开电脑写写邮件,读书,做饭,再回到画布上去。丈夫马克是自由设计师,他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两人都非常珍惜这份自由。
皮雅的木屋外有一个花园,她在花园中种了茄子、胡萝卜、西红柿、菠菜、胡桃南瓜、西兰花、羽衣甘蓝……每年夏秋季丰收的果实,完全够她和丈夫自给自足。
皮雅·德宁和她的画作
皮雅的童年经历也是她选择从大城市搬到山里生活和工作的原因之一。三岁时,皮雅父母离婚,她跟着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德国。外祖父在家附近开了一家叫作“胖子的工作室”(Fatty’sAtelier)的酒吧餐厅,来的都是艺术家。外祖父是个风趣的胖老头,专门画讽刺漫画,每天都有朋友从各地来拜访他。童年时的皮雅赶上了一个嬉皮士盛行的时代,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在那时就在小皮雅心中埋下了种子。皮雅每天和外祖父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玩儿,家附近就是美术馆和美术学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在不经意间成了皮雅的启蒙老师……她成了画家,妹妹成了导演,母亲和家人都很支持她们的选择。皮雅的父亲是个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 的维也纳前卫诗歌组织“维纳·格鲁普”(WienerGruppe)的成员。父亲在柏林居住,在柏林墙倒塌后,父亲为了帮助东德的年轻人逃难,还挖过地道。父亲虽然去世得早,但对皮雅的影响却很深,对浪漫的艺术的热爱和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早已深入骨髓。
皮雅·德宁和她的画作
在纽约工作和生活时,皮雅总会为有限的空间而烦恼,因为租金昂贵,很难负担起敞亮的屋子,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画作。在山间的木屋里则完全没有这样的烦恼,皮雅最喜欢工作室的大窗户和窗前的景色。自然滋养了皮雅的双眼和心灵,连呼吸都畅快了几分。
皮雅的田园生活,让她获得了纽约缺少的鲜活感。不过,皮雅并不认为隐居生活就一定比都市生活更好。在她看来,不论身处何处,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在更多情境中,纽约也是一个很好的居所,它让人快步向前,快速成长。纽约生活带给她自律的工作习惯,也伴随她一起回到山间。皮雅也很珍惜在纽约遇到的人和与他们的交流,这些都给她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养分。
皮雅·德宁和她的画作
文Article/弥生Misheng;
图Pictures/黛博拉·密特斯泰德DeboraMittelstaedt
来源: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