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连续性建设在金融行业一直属于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这两年随新冠疫情发展,企业应对灾难事件的能力越发成为监管机构的检查重点。同时,随着行业向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加速,依托于多中心战略的业务连续能力更是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对新监管与技术发展趋势下如何完成有效的业务连续性建设这个话题,IBM基于这20年深耕金融行业的实际经验,提出一些新方法与实践,希望能够对行业业务连续性建设的发展有所裨益。一、概述(一)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建设发展历程与现状在业务的整体驱动之下,业务连续性建设的发展表现出愈发明显的不间断服务提供的特征。经历了多次迭代,业务连续建设的恢复能力要求由原有以天为单位的恢复目标逐渐演进为业务永续的诉求。图1:业务连续性发展趋势国内业务连续性建设的历程起步于本世纪初,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金融业业务连续性建设的主流体系大体上经历了约5个不同的阶段,如下图所示:图2:国内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在复杂企业环境下多种阶段可能并存。(二)数字化转型对业务连续性建设方法的影响由建设规律以及监管要求出发,业界一般沿用经典业务连续性建设模型来完成业务连续性建设。图3:业务连续性建设传统模型近几年随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很多头部企业开始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重构自身的技术架构,而新技术架构的使用也对业务连续性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下是一个典型数字化转型的架构模型,该模型在应用架构、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架构上均表现出稳态架构(集中式)与敏态架构(分布式)并存的技术特征,即敏稳双态运行特征,本文后续将主要围绕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敏稳双态技术特征下的业务连续性建设的实践来进行展开。图4:数字换转型架构范例在敏稳双态业务模式下,业务连续性建设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完整的业务线条贯穿敏态与稳态,很难在单模环境中封闭完成业务事务处置业务链条同时贯穿应用架构(前台,中台);技术架构(中台);基础架构(数据支持平台),涉及更多的技术层级跟稳态不一样,业务连续处置手段左移,各个架构层(尤其是应用架构层)均会深入参与到复杂业务故障的处置过程中,很难再由基础架构层独立完成切换任务敏态环境下,应用功能原子化与服务中心化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导致节点跟踪、等幂性、数据一致性保障等方式的左移,对应用的控制要求更高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的对高可用、应急、灾备处置的边界更加模糊,似乎每个层级都可以进行恢复处置根据IBM近年的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新特征下业务连续建设仍然可以参照标准的建设路径展开,但是需要结合敏稳双态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把握总-分-总的原则。总体规划:以事件为驱动统一规划业务连续性场景识别与控制不同架构层级敏稳双模环境间的衔接要求重点在于设定各个层级的边界与建设要求,平衡冗余度与保护效能分散建设:新架构下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基础架构均参与业务连续技术组件能力建设稳态与敏态可以基于各自技术特点在统一指导下分散建设,但须明确各个技术组件的覆盖边界与程度技术能力与上线标准需要整合构建统一验证:以面向业务的连续性要求指导流程与组织的衔接,整体提升业务连续性能力基于统一的场景预案模型共同进行敏态与稳态业务连续技术组件拼装联动演练